記得第一次是高二來的
跟朋友們一起去爬了鶯歌石步道
坐了好心陌生人的摩托車去吃阿婆壽司
然後參觀了陶瓷博物館
還去鶯歌老街做了手拉坏
十分厚重的杯子被老闆笑說活像個筆筒
坐著火車 來到鶯歌這個小鎮
有一種說不出的樸實氣息
非假日 老街上遊客不多
沒有紅綠燈的馬路
來來往往的車子非常恐怖
感覺隨時都會發生車禍
陶瓷博物館
是我覺得台灣目前幾個經營的很不錯的博物館之一
建築物設計新穎
結合大型的公共藝術
內部展場還有公共空間的設計
無論是光線 色調 氣氛的營造
整體來說
很完美
而且處處都可以發現設計者的巧思
例如一樓的置物櫃
櫃子的門是用一塊一塊的彩繪瓷磚
室內柱子牆壁的色調
都用最原始的混凝牆
就像未燒製過的陶土一樣
展間的佈置也很棒
跟展品做了完美的結合
可以讓參觀者了解陶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陶瓷居然可以拿來做火箭的耐熱板
它居然可以耐通過大氣層摩擦而產生的高溫
還可以拿來做內衣
陶瓷纖維嗎
這真的很誇張
參觀完後
到會議室聽簡報
了解一個在地的博物館如何和當地的產業結合
其實我覺得這是台灣的博物館應該努力的方向
就是如何藉由博物館這樣一個設施
和當地的社區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互利共生的關係
我覺得這也是人類學應該要努力的目標
如何讓這一個社會科學更貼近一般大眾
建立文史工作室 或地方性的小博物館 陳列室
結合地區性的文化與產業
發展觀光 提升經濟效益
不僅振興了地方上的經濟
更可將想要讓大眾認識的訊息透過博物館與當地的結合推廣出去
我就覺得鶯歌陶瓷博物館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好
很完美的與當地的產業結合
參觀完博物館不過癮 可以到附近的老街實際動手做
陶博館自己還設計一份文化觀光地圖
裡面的內容包含鶯歌附近所有好吃好玩的店家及景點
規劃了一日遊的陶瓷老街+陶博館公車路線
提供遊客們很方便的服務
我看光維護陶博館的網站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除了一開始要一家家的蒐集消息
店家的資訊還要時常更新
另外博物館還在地方上還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就是引領文教發展還有推動地方產業更加進步
陶博館在這方面做到了
它幫助鶯歌鎮民出版社區報紙
還有提供了當地陶藝家與國內國外其他陶藝家交流的管道
然而在與地方充分結合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
要消除當地店家認為陶博館陶藝教室和他們搶生意的觀念
還有考慮店家進駐陶博館
販賣當地陶藝家的作品
這些都要經過很多次的協商
才能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平衡點
總之
經營博物館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跟朋友們一起去爬了鶯歌石步道
坐了好心陌生人的摩托車去吃阿婆壽司
然後參觀了陶瓷博物館
還去鶯歌老街做了手拉坏
十分厚重的杯子被老闆笑說活像個筆筒
坐著火車 來到鶯歌這個小鎮
有一種說不出的樸實氣息
非假日 老街上遊客不多
沒有紅綠燈的馬路
來來往往的車子非常恐怖
感覺隨時都會發生車禍
陶瓷博物館
是我覺得台灣目前幾個經營的很不錯的博物館之一
建築物設計新穎
結合大型的公共藝術
內部展場還有公共空間的設計
無論是光線 色調 氣氛的營造
整體來說
很完美
而且處處都可以發現設計者的巧思
例如一樓的置物櫃
櫃子的門是用一塊一塊的彩繪瓷磚
室內柱子牆壁的色調
都用最原始的混凝牆
就像未燒製過的陶土一樣
展間的佈置也很棒
跟展品做了完美的結合
可以讓參觀者了解陶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陶瓷居然可以拿來做火箭的耐熱板
它居然可以耐通過大氣層摩擦而產生的高溫
還可以拿來做內衣
陶瓷纖維嗎
這真的很誇張
參觀完後
到會議室聽簡報
了解一個在地的博物館如何和當地的產業結合
其實我覺得這是台灣的博物館應該努力的方向
就是如何藉由博物館這樣一個設施
和當地的社區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互利共生的關係
我覺得這也是人類學應該要努力的目標
如何讓這一個社會科學更貼近一般大眾
建立文史工作室 或地方性的小博物館 陳列室
結合地區性的文化與產業
發展觀光 提升經濟效益
不僅振興了地方上的經濟
更可將想要讓大眾認識的訊息透過博物館與當地的結合推廣出去
我就覺得鶯歌陶瓷博物館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好
很完美的與當地的產業結合
參觀完博物館不過癮 可以到附近的老街實際動手做
陶博館自己還設計一份文化觀光地圖
裡面的內容包含鶯歌附近所有好吃好玩的店家及景點
規劃了一日遊的陶瓷老街+陶博館公車路線
提供遊客們很方便的服務
我看光維護陶博館的網站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除了一開始要一家家的蒐集消息
店家的資訊還要時常更新
另外博物館還在地方上還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就是引領文教發展還有推動地方產業更加進步
陶博館在這方面做到了
它幫助鶯歌鎮民出版社區報紙
還有提供了當地陶藝家與國內國外其他陶藝家交流的管道
然而在與地方充分結合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
要消除當地店家認為陶博館陶藝教室和他們搶生意的觀念
還有考慮店家進駐陶博館
販賣當地陶藝家的作品
這些都要經過很多次的協商
才能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平衡點
總之
經營博物館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