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eek15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eek15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IDEA物語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IDEO與一般大公司不同的地方

IDEO不會像大公司有很多規則,來公司就是要按照

規則走 相反的,他們讓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的發展

空間,不會綁手綁腳的,另外他們在開會時不像一

般開會只是無聊的聽著某個人的簡報,每個人都有

機會發言,而且不會只朝某一個方向思考,所以就

產生了許多天馬行空的點子 當他們在改善某項商

品時,總是藉由觀察消費者的行為做改善,甚至是

自己親身體驗,不是只是聽一些專家的意見,所以

他們才能這麼的成功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IDEA物語

IDEA物語

看完本書之後,確實有不少的新想法,其中因該就是對於創意一詞有了新的見解
更多人與更多的時候,大家對於創意一詞其實都只有潛層的認知
將所謂的"創意"簡單的想成一種"特殊的造型"或著一種"特殊的用法"等等
而然IDEO公司之所以能成功並非是他們的創意只停留在吸引人們目光上
更在產品的實用功能上花費更多的心思
書中很多例子都反應了這一點
一個產品在設計之時
設計者們必須將觀點跟思考取向轉移到使用者身上
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端看產品的設計
哪些是使用者們最需要的東西呢?
哪些是使用者們最容易碰到的難題呢?
以使用者的角度才容易看出產品需要改進的地方
書中IDEO公司給予這種體會與發覺一個名稱 : 「人因工程(human factor)」
讓產品以使用者最能接受的方式來接受產品才是"創意"真正的勝利
現實中相對失敗的例子也是很多
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東西我們隨處可見
功能實用充實的筆電卻因為過難的操作或著過度笨重而乏人問津
軟硬階強卻死在散熱不夠而無法發揮正常時力的顯示卡
甚至一些隨身電器只不過是造型噁心了一點就從市場上敗陣了下來
創意,確實是個大大的學問呢

當然,創意人人有,為何獨有IDEO等公司能夠超凡脫聖?
書中也展現了他們激發員工揮灑創意的很多方法,例如他們的動腦會議
針對問題焦點讓所有參予者能夠闡述自己的想法
建立規則避免討論過於激烈而擦槍走火
同時把創意有規律的記錄並回顧,讓團隊能夠看到進展,回顧值得的點子,以產生綜效等等
看得出來老師在課堂上也借鏡著書中很多想法並實踐
雖然成效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了-_-

不僅如此,IDEA還提供員工有著非常優秀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多企業發現到創意的重要性,進而

鼓勵員工參與創意開發工作與提供發揮創意的空間,由其是歐美等西方企業
這也難怪不少網路上的人都推薦說,找工作,如果不是公家機關的鐵飯碗,最好找外資企業旗下

的工作,外資對於員工都會提供比較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待遇

week15

我覺得創新是一門困難的學問

設計更是需要idea去創造的

就像apple電腦本來快走向低糜的路 設計出iPod後品牌起死回生

idea物語 是在談論IDEO全球領導設計公司

他們與一般企業不同 不是死板每天照著差不多的模式處理公事

"特別"就是他們需要的我想

要想與眾不同的點子去創新但又要眷顧客人的需求

所以書中一開始就提到"他們瘋狂的方法"

首先認清市場客戶技術 接著觀察實際情況 然後把新點子新創意實現出來

又必須去再次評估與改進 最後推出產品實現執行
其中我想是創新花最多時間吧 需要一番腦力激當才能想出新玩意

但又不能天馬行空 變的無法實現

很新賞他們 寓創意於完樂 即興創業的形態

這種形態是適合他們的創新始於雙眼 若我們去要掘新事物

去留心身邊的大大小小事 我相信我們也會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他們成功的原因我想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吧

可能他們不是在做對的事 但是在越過新舊關念的差異 調整習慣適應新的創意

接著他們會一起開會討論新發現 激當出更好的東西

當他們在開會的時候不是說誰要先發言或先做什麼

有創意就即時提出 一起討論 互相解決問題就相像我們可能在討論什麼事會因為不要多話或是他

們是老師長輩而不敢多發言沒把意見表達出 便不能收獲到什麼

書中有一篇我滿喜歡的 叫"意外的驚喜"

意外的發現去做創新會得到更多不同的好處 像魔鬼沾也是從意外的發現中 創新出來的

利用新點子去商業化 愉快的賺錢獲利
最後決策時刻 就是融會貫通的精神

要懂得何時要當機立斷 動腦重要但也不能無止盡的激當和製作原型

看完書知道他們是如何在面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型態是很有想法的所以他們現在是成功的